close

  北京周邊一些地方領導,已明確提出北京不要的污染企業,他們也不會要。難道把污染企業遷到京津冀以外去嗎?都是華夏大地,都要綠水青山,遷哪兒也不合適
  文 | 鐘新影
  隨著環境問題和城市問題加劇,產業轉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的突破口再次擺上議程。
  在2014年5月16日舉辦的“污染企業調整退出工作座談會”上,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明確表示,原本定於2014年年底前退出300家污染企業的目標,將有望提前至10月底達成,同時強調,即便遷移到外地,也絕不能讓這些企業帶著污染走。對於企業外遷是否有利於京津冀一體化的建設,輿論莫衷一是。相比之下,公眾和企業更關心對外搬遷的政策和利弊。
  傳播周期較長
  整體而言,本次事件輿情醞釀充分,傳播周期較長。眾所周知,調整污染產業,一直是北京市治理大氣污染的重中之重,只要有相關消息,都能引起輿論關註。
  早在2014年2月,北京市就在《北京市2013-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》文件中表態,將調出300家污染企業。
  4月初,有媒體報道稱北京第一批外遷公司名單已確定,但該傳聞卻得到了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的否決,此事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公眾視線,輿論的關註初具規模。
  接下來,4月16日,北京凌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公佈將整體搬遷至邯鄲,被媒體冠以“首家落戶”。
  隨後,北京市環保局召開了工業大氣污染防治新聞通報會,但相關的具體外遷標準、措施卻未明確,5月16日,在北京市經信委主任提到了“提速”、“外遷京津冀”等關鍵詞後,相關輿情進一步升溫。
  口號再響也不如實際行動
  在輿情傳播過程中,地方性新聞媒體在輿情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  通過對媒體報道進行梳理後發現,幾個月間,人民網、新華網、光明網、中國新聞網、中國經濟網等國家重點網絡新聞媒體,及新浪網、騰訊網、網易、鳳凰網等大型商業門戶,均對此事高度關註。
  因報道密集,媒體涉及的觀點較為全面。
  有評論指出,從資源配置和產業生態角度來看,北京周邊的城市也並不適合污染企業發展。將工業污染行業調整退出北京很必要,但這種利弊權衡下的“擇優”舉措,難稱兩全其美。在各地民眾要求“環保局長下河游泳”的輿情氛圍下,一句“絕不能帶著污染遷到外地”難以讓公眾信服。
  輿論一致認為,口號再響也不如實際行動。如果要想不讓企業帶著污染走,相關執法部門必須繃緊弦。
  一方面,北京相關部門要加大清查力度,不讓那些本該關停的污染企業混入搬遷名單;另一方面,遷入地相關部門也要把好關口,不合標準的堅決拒之門外,對合乎遷入條件的,也要加強源頭監管,把防污治污落到實處。
  對於以身試法的企業,利用執法權尋租的執法人員,以及片面追求GDP 卻忽視生態文明建設的短視官員,司法部門也要立足法定職能,該打擊的打擊,該監督的監督,該追責的追責。
  能改善京津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嗎
  相比“長三角”和“珠三角”,同為沿海的京津冀地區在協調同步發展方面差距明顯。如此大規模的外遷,能改善京津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嗎?
  有媒體指出,京津冀地區的“極化現象”,源自於當年權力對資源的不當支配。如今,靠權力切割來實現資源再分配,近乎“天方夜譚”。都是省級地區,誰必須聽誰的?因此,實現京津冀一體化,不可能僅僅靠污染企業外遷解決問題。
  北京周邊一些地方領導,已明確提出北京不要的污染企業,他們也不會要。難道把污染企業遷到京津冀以外去嗎?都是華夏大地,都要綠水青山,遷哪兒也不合適。
(編輯:SN086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47mtni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